你不知道的番茄计时法
番茄计时法,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。听说过用沙漏、看太阳计时的,第一次听说番茄也能用来计时?这里,我先科普一下这种计时方法。
这个方法最早是由弗朗西斯科·西里洛发明的,当时他还是一名大学的学生,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。为了提高效率,他和自己打赌,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认真学习10分钟。为了解决掐表的问题,他从厨房找到一个炒菜用的定时器,形状像番茄。就这样,他邂逅了“番茄钟”。
番茄计时法具体操作起来是这样子的。先选择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,设定25分钟的时间,也叫番茄时间,在这25分钟之内专注于这项任务,中途不允许做任何其他与任务无关的事情。时间一到,不管什么情况,都放下手上的工作,进入5分钟的休息时间。然后进入下一个25+5的周期,如此循环反复。每4个番茄时间可以稍微多休息一会。
番茄时间遵循独立且无法分割的原则,不存在半个或者一个半的番茄时间。在一个番茄时间内,如果做了无关事宜或是任务被打断,宣告当前的番茄时间失败作废。
番茄计时法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,看着一个又一个番茄时间,难说还会有不小的成就感。
番茄计时法之所以这么有效,关键在于它要求你专注,专注可以有效提高效率。有研究表明,一个人被外界打扰重回工作状态,大概需要3分钟的时间。不要小看这3分钟,被打扰的次数越多,你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多。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打扰,比如一通电话、一个QQ弹窗、同事或家人的一句话、环境中的一个声音等等,数不胜数。所以,不少人甚至觉得半夜工作的效率很高,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被打扰的可能降低了很多。
回想我们平时日常工作,一天8小时,频繁的打扰往往会让原本只需要1小时的事情变成需要2个小时甚至更多。如果你每天的有效时间超过5个小时,就可以算的上是高效人士,超过6个小时就可以算的上是高效精英了。
对一个时间管理新手来说,番茄计时法会是个不错的入门,它可以让人更好控制自己的专注力,以及排除外界干扰对自身的影响,或是把这种影响降至最低。久而久之,就算没有了番茄钟,只要你想,你都可以很好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任务,并且是高效的。
说了番茄计时的优点,再来说说它的缺点。
最直接的一个缺点就是25分钟的设定,初衷是好的,让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专注,但问题是,为什么是25分钟,其他时长不可以吗,比如20或者30分钟。
这种设定可能带来的结果是,当你开启一个番茄时间,并且也在高效地任务,突然,你的任务完成了,结果时间没到。如果遵循番茄计时法的原则,你需要宣告这个番茄时间失败,但事实呢,这个番茄时间是否真的算“失败”呢?对于有点强迫症的人来说,那绝对是非常难受的。
再有一点,当一个番茄时间被开启,中途是不允许做任何其他无关事情的。按这种逻辑,如果你突然口渴想喝点水,那这个番茄时间就直接over了。如果喝水是被允许的,中途突然想方便呢?直接去,相当于宣告时间失败,硬憋着等时间结束,这明显又会影响你的专注力。另外,如果在方便的过程中,脑袋里一直都在思考任务相关的事情,这样算是一种hack吗?
针对这些情况,我对番茄计时法做了一些改动。比如,允许用户设定自己的番茄时间,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,用户可以选择停止计时或是暂停计时。停止计时表示当前的番茄时间失败,而如果只是暂停计时,稍后还可以继续未完成的计时。
这部分优化只针对标准版用户,入门版的仅支持最原始的番茄计时法,也就是25分钟的番茄时间,要么成功,要么失败。具体差异如下:
套餐类型 | 计时周期 | 停止计时 | 暂停计时 | 修改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入门版 | 25分钟 | |||
标准版 | 可自定义,支持时间计算 默认25分钟 |
针对标准版还有两点需要额外说明一下。
- 时间计算的基准也是默认的25分钟。比如,如果用户选择番茄计时,并在时间栏里输入+1,最后的番茄时间就会变成1小时25分钟,-0:15的结果则是10分钟。
- 最后一栏的“修改时间”,是指在计时结束前(包括计时过程中和暂停的时间段),用户依然可以修改番茄时间的时长,比如把20分钟改成30分钟,同样也支持时间计算。但是,如果新的时长小于已经使用的时间,这个时候,番茄时间就会自动宣告完成。
举个例子,比如,我开启了一个1小时时长的番茄时间,过了30分钟,我想把计时周期缩短成35分钟,我可以在编辑的时候输入0:35或者-0:25,这时候,新的计时周期会自动生效,计时也会在5分钟之后宣告完成。但如果我想把时间缩短成25分,我输入0:25或是-0:35,因为已经过去了30分钟,超过了后来设置的25分钟,这个番茄时间会直接自动宣告完成,总用时为实际使用的30分钟。
另外,一个番茄时间结束后,不管是宣告成功或是失败,都会自动转换成普通计时。如果之后你想继续做点什么,可以重新开启一个时间,又或是在已结束的时间上继续计时。